財務“洗澡”危害多
這幾天,A股出現了史上鮮見的一幕——集體業績爆雷,而且還不是小“雷”,隨隨便便一虧就是幾十億元。有的是以前隱虧此次集中暴露,有的是在企業領導層換屆后突然爆出虧損,有的則是因收購形成的商譽存在風險,因此擬計提相應減值。
以往歲末年初之時亦有類似情況,但很少像今年這樣,其數量之多、金額之大,無不令人咋舌。這種人為的上市公司業績集中爆雷與財務“洗澡”不無關系。所謂財務“洗澡”,用更為通俗的話講就是,“反正上市公司業績已經很慘了,干脆讓它一慘到底,這樣的話,新的會計年度,起點低了,盈利就容易了”。尤其是此前市場還傳出,日后商譽會計處理,有可能從減值改為攤銷,攤銷則相當于上市公司每年凈利潤都要被攤掉很多。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破罐子破摔”,集體提前大幅計提,目的就是給未來完成業績減輕包袱。
上市公司財務“洗澡”的行為,不僅不能真實反映上市公司合理業績,還毒化了市場環境,造成良莠不分亂象,嚴重損害了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遏制和消除上市公司財務“洗澡”,應從監管層、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等三方面多措并舉。
監管層是遏制上市公司頻繁財務大“洗澡”的主導力量,應負有“審核人”的職責。商譽減值會損害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從目前減值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案例來看,實際操作中商譽減值存在較大的可操作性和隨意性、不規范性,存在操縱利潤的跡象。上市公司對投資者權益保護相當漠視,違法違規成本較低是主要原因之一。對此應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加大監督管理懲罰力度和強度。同時要進一步加大交易所層面問詢函、監管函發送力度,必要時證券監督管理部門應對違規公司立案調查,認定信披違規并作出相應的行政處罰,投資者可依法起訴索賠。
上市公司是防止財務“洗澡”的第一責任人。一方面,要嚴格執行相關會計準則,上市公司不應待到年底一次性做出減值準備計提,而是應該在每個季度對應收款項、商譽、存貨等相關資產計提做出減值準備的預測;另一方面,面對市場形勢依舊嚴峻,原材料價格波動大、產品價格大幅下降等不利局面,上市公司應不斷拓寬市場范圍,加大研發力度開發出更為前沿、實用的新產品,深化技術改造和主動內部挖潛,提升產品質量,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等中介機構是市場約束機制的核心一環,是證券市場的“看門人”。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應當充分關注審計風險,審慎接受業務委托,切實履行審計責任,拓展監管廣度,在突擊交易事項發生后,應當按照審計準則的規定,以風險為導向,點出問題、警示風險,提高財務信息質量,切實承擔起“看門人”的職責。
一言蔽之,唯有加強監管力度,嚴懲違法行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強化中介機構職責,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上市公司財務大“洗澡”行為,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